丰富的教育课程+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 感恩教育 行为矫正 特长培养 励志教育 德行教育
1孩子入学,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,发掘问题根源,定制教学方案!
2半封闭式军事化教育,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!
3专业同步文化辅导,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,文化课程同步补习!
4生活体验式教育,让学员亲身参加田间劳作,方知父母生活艰辛!
5感恩辅好孩教育,让孩子学会感恩,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生活,回报父母!
用 “场景化提问” 帮孩子定位问题
针对 “课堂学习”:“你说‘听不懂老师讲课’,是数学课上的‘方程’没听懂,还是语文课上的‘阅读理解’没明白?是老师讲得太快,还是某个知识点之前没学过,导致后面跟不上?”
针对 “作业任务”:“你说‘作业太多写不完’,是语文抄写作业耗时久,还是数学应用题思考时间长?有没有哪类作业让你觉得‘就算花时间也做不对’,所以不想动笔?”
针对 “校园关联问题”:“你说‘因为同学的事不想上学’,是和同学吵架后觉得尴尬,还是被孤立后没人一起学习,导致上课没心思?”
教孩子 “用工具记录问题”:养成 “主动发现问题” 的习惯
给孩子准备 “问题记录本”,按 “时间、场景、具体问题、我的感受” 分类记录,例如:
时间:周一数学课
场景:老师讲 “二元一次方程”
具体问题:听不懂 “消元法”,不知道怎么把两个方程变成一个
我的感受:着急、怕被老师提问
低年级孩子可用 “画图 + 简单文字” 记录(如画 “皱眉的自己” 代表着急,写下 “方程不会”),高年级孩子可写更详细的描述;
话术引导:“每天放学回家花 5 分钟记录‘今天学习中遇到的小问题’,就像给问题‘拍照片’,咱们就能清楚看到‘难在哪’,下次就能针对性解决啦。”
拆 “理解问题”:先搞懂 “题目问什么”
引导话术:“先把题目里的‘问题’画出来,比如这道题问‘小明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’,再找题目里和‘苹果数量’相关的信息 —— 比如‘妈妈买了 5 个,爸爸又买了 3 个’,把这些信息圈出来,是不是就知道‘要算什么’了?”
拆 “找方法”:思考 “用什么知识解决”
引导话术:“题目问‘一共多少’,之前老师教过‘求总数用加法’,那这里是不是可以用‘妈妈买的数量 + 爸爸买的数量’来算?如果不确定,咱们可以翻课本看看‘加法的应用场景’,或者回忆老师之前讲过的类似题目。”
拆 “试计算”:先算 “简单部分”,再解决 “难的部分”
引导话术:“如果这道题里有‘乘法 + 加法’,比如‘每个苹果 2 元,买 5 个苹果和 3 个梨(梨 3 元一个),一共花多少钱’,咱们可以先算‘苹果的总价’,再算‘梨的总价’,最后把两个价格加起来 —— 先解决‘单个水果的总价’这个简单步骤,再算‘总和’,是不是就没那么难了?”
从 “已学知识 / 经验” 找方法
话术引导:“你之前学过‘求长方形面积’,现在遇到‘求正方形面积’的题,是不是可以想想‘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’—— 正方形的边长都相等,那是不是可以用‘边长 × 边长’来算?咱们试试用之前学的‘长方形面积公式’推导一下,说不定就能找到方法。”
从 “工具 / 资料” 找方法
推荐工具:课本(查看对应知识点例题)、错题本(找类似错题的解决思路)、工具书(如数学《应用题解题技巧》);
话术引导:“如果不知道‘这道题怎么列方程’,可以翻课本里‘方程应用’的例题,看看例题里是‘怎么把题目中的话变成等式’的,照着例题的步骤试着写一写,说不定就能明白。”
从 “他人帮助” 找方法
教孩子 “分场景求助”:
课堂上:“如果老师讲题时没听懂,举手说‘老师,这一步我没明白,能不能再讲一遍’;如果不好意思当众说,课后去办公室找老师,说‘老师,刚才您讲的 XX 题,我还是不太懂,您能再给我说说吗’。”
课后:“如果同学会这道题,你可以说‘这道题我没思路,你能不能跟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?不是要答案,是想听听你的解题步骤’,这样既不会让同学觉得‘你在抄答案’,也能学到方法。”
案例引导:孩子用 “加法” 解决 “求平均数” 的题,算错后情绪低落,家长可引导:
话术模板:“你这次尝试用 XX 方法,已经解决了 XX 部分(肯定进步);现在遇到的问题是 XX(指出具体不足),咱们可以试试 XX 调整方法(提供新方向),再试一次,就算没做对,也能知道‘这种方法为什么不行’,也是进步呀。”
复盘 “成功经验”:提炼 “可复用的方法”
话术引导:“这次你用‘先圈关键词、再找数量关系’的方法,解决了这道应用题,那下次遇到‘购物类’‘行程类’的应用题,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方法?咱们把这个方法记在‘解题方法本’上,下次遇到类似题,就可以直接用啦。”
复盘 “失败原因”:明确 “下次如何调整”
话术引导:“这次你算错,是因为‘没看清题目里的 “还剩多少” 需要用减法’,那下次做题时,咱们可以先把‘关键词’(如 “一共”“还剩”“比…… 多”)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,提醒自己‘注意题型要求’,这样就能减少出错啦。”
定期 “回顾复盘”:强化记忆,形成习惯
建议每周花 30 分钟,和孩子一起回顾 “问题记录本” 和 “解题方法本”,比如:
不 “替孩子解决”:别做 “问题的终结者”,要做 “方法的引导者”
不 “用结果否定过程”:别只看 “有没有做对”,更看 “有没有主动尝试”
不 “只关注学习问题”:在生活中同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