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贵州君航素质教育学校,专注青少年成长教育!
贵州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贵州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

丰富的教育课程+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 感恩教育 行为矫正 特长培养 励志教育 德行教育

  • 1孩子入学,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,发掘问题根源,定制教学方案!

  • 2半封闭式军事化教育,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!

  • 3专业同步文化辅导,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,文化课程同步补习!

  • 4生活体验式教育,让学员亲身参加田间劳作,方知父母生活艰辛!

  • 5感恩辅好孩教育,让孩子学会感恩,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生活,回报父母!

如何通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预防孩子厌学情绪?
来源:   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29
一、先帮孩子 “识别学习中的问题”:从 “模糊抱怨” 到 “具体问题”孩子厌学常始于 “说不出的困难”—— 比如只说 “学习太难”“不想上学”,却无法明确 “难在哪”。家长需引导孩子把 “模糊感受” 转化为 “具...

一、先帮孩子 “识别学习中的问题”:从 “模糊抱怨” 到 “具体问题”

孩子厌学常始于 “说不出的困难”—— 比如只说 “学习太难”“不想上学”,却无法明确 “难在哪”。家长需引导孩子把 “模糊感受” 转化为 “具体问题”,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:
  1. 用 “场景化提问” 帮孩子定位问题

    • 针对 “课堂学习”:“你说‘听不懂老师讲课’,是数学课上的‘方程’没听懂,还是语文课上的‘阅读理解’没明白?是老师讲得太快,还是某个知识点之前没学过,导致后面跟不上?”

    • 针对 “作业任务”:“你说‘作业太多写不完’,是语文抄写作业耗时久,还是数学应用题思考时间长?有没有哪类作业让你觉得‘就算花时间也做不对’,所以不想动笔?”

    • 针对 “校园关联问题”:“你说‘因为同学的事不想上学’,是和同学吵架后觉得尴尬,还是被孤立后没人一起学习,导致上课没心思?”

关键:用 “学科 / 任务类型 / 具体事件” 等细节提问,避免孩子陷入 “笼统抱怨”,让问题从 “看不见” 变得 “能描述”,减少因 “未知恐惧” 产生的厌学。
  1. 教孩子 “用工具记录问题”:养成 “主动发现问题” 的习惯

    • 给孩子准备 “问题记录本”,按 “时间、场景、具体问题、我的感受” 分类记录,例如:

      • 时间:周一数学课

      • 场景:老师讲 “二元一次方程”

      • 具体问题:听不懂 “消元法”,不知道怎么把两个方程变成一个

      • 我的感受:着急、怕被老师提问

    • 低年级孩子可用 “画图 + 简单文字” 记录(如画 “皱眉的自己” 代表着急,写下 “方程不会”),高年级孩子可写更详细的描述;

    • 话术引导:“每天放学回家花 5 分钟记录‘今天学习中遇到的小问题’,就像给问题‘拍照片’,咱们就能清楚看到‘难在哪’,下次就能针对性解决啦。”

原理:记录问题的过程能帮孩子梳理思路,避免问题在心里 “越积越大”,同时让家长精准了解孩子的困难,避免盲目引导。

二、核心步骤:教孩子 “拆解问题 - 找方法 - 试解决”,建立 “问题能解决” 的信心

孩子面对 “大问题” 时易产生 “无力感”,需教他用 “分步走” 的思维,把问题拆成 “小到能动手解决” 的步骤,在 “试错 - 调整” 中积累解决经验,减少厌学情绪:

(1)第一步:“问题拆解”—— 把 “大困难” 拆成 “小步骤”

以 “数学应用题不会做” 为例,教孩子按 “3 步拆解法” 操作:
  1. 拆 “理解问题”:先搞懂 “题目问什么”

    • 引导话术:“先把题目里的‘问题’画出来,比如这道题问‘小明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’,再找题目里和‘苹果数量’相关的信息 —— 比如‘妈妈买了 5 个,爸爸又买了 3 个’,把这些信息圈出来,是不是就知道‘要算什么’了?”

  1. 拆 “找方法”:思考 “用什么知识解决”

    • 引导话术:“题目问‘一共多少’,之前老师教过‘求总数用加法’,那这里是不是可以用‘妈妈买的数量 + 爸爸买的数量’来算?如果不确定,咱们可以翻课本看看‘加法的应用场景’,或者回忆老师之前讲过的类似题目。”

  1. 拆 “试计算”:先算 “简单部分”,再解决 “难的部分”

    • 引导话术:“如果这道题里有‘乘法 + 加法’,比如‘每个苹果 2 元,买 5 个苹果和 3 个梨(梨 3 元一个),一共花多少钱’,咱们可以先算‘苹果的总价’,再算‘梨的总价’,最后把两个价格加起来 —— 先解决‘单个水果的总价’这个简单步骤,再算‘总和’,是不是就没那么难了?”

关键:拆解时强调 “每一步只做一件事”,避免孩子因 “步骤太多” 产生畏难;家长可通过 “画流程图”(用箭头连接 “步骤 1 - 步骤 2 - 步骤 3”)帮孩子可视化拆解过程,让思路更清晰。

(2)第二步:“找解决方法”—— 教孩子 “从 3 个方向找办法”

孩子遇到问题时易 “卡壳”,需教他主动从 “身边资源” 找方法,避免陷入 “我不会就只能放弃” 的思维:
  1. 从 “已学知识 / 经验” 找方法

    • 话术引导:“你之前学过‘求长方形面积’,现在遇到‘求正方形面积’的题,是不是可以想想‘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’—— 正方形的边长都相等,那是不是可以用‘边长 × 边长’来算?咱们试试用之前学的‘长方形面积公式’推导一下,说不定就能找到方法。”

  1. 从 “工具 / 资料” 找方法

    • 推荐工具:课本(查看对应知识点例题)、错题本(找类似错题的解决思路)、工具书(如数学《应用题解题技巧》);

    • 话术引导:“如果不知道‘这道题怎么列方程’,可以翻课本里‘方程应用’的例题,看看例题里是‘怎么把题目中的话变成等式’的,照着例题的步骤试着写一写,说不定就能明白。”

  1. 从 “他人帮助” 找方法

    • 教孩子 “分场景求助”:

      • 课堂上:“如果老师讲题时没听懂,举手说‘老师,这一步我没明白,能不能再讲一遍’;如果不好意思当众说,课后去办公室找老师,说‘老师,刚才您讲的 XX 题,我还是不太懂,您能再给我说说吗’。”

      • 课后:“如果同学会这道题,你可以说‘这道题我没思路,你能不能跟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?不是要答案,是想听听你的解题步骤’,这样既不会让同学觉得‘你在抄答案’,也能学到方法。”

原理:让孩子知道 “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,不是只有‘自己会’这一种”,减少因 “单一思路” 导致的挫败感,逐渐建立 “主动找方法” 的意识。aec52fc5e61c842dc063439a55de27fa.jpeg

(3)第三步:“尝试解决 + 调整”—— 允许 “试错”,不害怕 “没做好”

孩子第一次解决问题时可能 “没做对”,需教他 “从试错中调整”,避免因 “一次失败” 放弃:
  • 案例引导:孩子用 “加法” 解决 “求平均数” 的题,算错后情绪低落,家长可引导:

“你这次用加法算,是觉得‘求平均数就是把所有数加起来’,这个思路没错,因为平均数确实需要先算‘总数’—— 只是还差一步‘除以个数’,咱们再加上这一步,试试重新算一遍,说不定就能算对了。”
  • 话术模板:“你这次尝试用 XX 方法,已经解决了 XX 部分(肯定进步);现在遇到的问题是 XX(指出具体不足),咱们可以试试 XX 调整方法(提供新方向),再试一次,就算没做对,也能知道‘这种方法为什么不行’,也是进步呀。”

关键:强调 “尝试的过程比结果重要”,让孩子明白 “没做对不是‘笨’,而是‘还没找到合适的方法’”,减少对 “失败” 的恐惧,更愿意主动尝试解决问题。

三、强化环节:“复盘总结”—— 让孩子从 “解决一个问题” 到 “掌握一类问题”

每次解决问题后,需引导孩子复盘,把 “单次经验” 转化为 “通用方法”,让他在后续遇到类似问题时 “有思路、不慌”,从根本上减少厌学情绪:
  1. 复盘 “成功经验”:提炼 “可复用的方法”

    • 话术引导:“这次你用‘先圈关键词、再找数量关系’的方法,解决了这道应用题,那下次遇到‘购物类’‘行程类’的应用题,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方法?咱们把这个方法记在‘解题方法本’上,下次遇到类似题,就可以直接用啦。”

  1. 复盘 “失败原因”:明确 “下次如何调整”

    • 话术引导:“这次你算错,是因为‘没看清题目里的 “还剩多少” 需要用减法’,那下次做题时,咱们可以先把‘关键词’(如 “一共”“还剩”“比…… 多”)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,提醒自己‘注意题型要求’,这样就能减少出错啦。”

  1. 定期 “回顾复盘”:强化记忆,形成习惯

    • 建议每周花 30 分钟,和孩子一起回顾 “问题记录本” 和 “解题方法本”,比如:

“咱们看看这周一到周五记录的问题,有 3 道都是‘应用题没找对数量关系’,现在你已经掌握了‘圈关键词’的方法,下次再遇到这类题,是不是就有信心解决了?”
原理:复盘能帮孩子 “从经验中学习”,逐渐形成 “解决一类问题的固定思路”,后续再遇到类似困难时,不会再因 “陌生” 产生畏难,反而能主动用 “已有的方法” 应对,减少厌学的可能。

四、家长注意事项:避免 “3 个误区”,让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更有效

  1. 不 “替孩子解决”:别做 “问题的终结者”,要做 “方法的引导者”

孩子遇到问题时,不直接说 “你应该这么做”,而是用 “提问” 引导他思考(如 “你觉得第一步可以先做什么”“如果这个方法不行,还能试试什么”);即使孩子走了弯路,也别立刻纠正,而是让他 “试错后再调整”,避免形成 “依赖家长” 的心理。
  1. 不 “用结果否定过程”:别只看 “有没有做对”,更看 “有没有主动尝试”

孩子尝试解决问题但没做对时,不说 “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对”,而是说 “你这次主动用‘圈关键词’的方法,已经比上次‘直接放弃’进步多了 —— 咱们再调整一下方法,肯定能做对”,用 “过程进步” 替代 “结果评判”,保护孩子的积极性。
  1. 不 “只关注学习问题”:在生活中同步培养解决问题能力

比如孩子 “玩具坏了”,引导他 “先看哪里坏了,是螺丝松了还是零件掉了,再找工具(如螺丝刀)尝试修理”;孩子 “和朋友吵架了”,引导他 “先想‘吵架的原因是什么’,再想‘怎么跟朋友说才能和好’”—— 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经验,能迁移到学习中,让孩子更有信心应对学习困难。

总结:

通过解决问题能力培养预防厌学,核心是让孩子建立 “问题是可以解决的,我有能力解决” 的信念。当孩子学会 “识别问题、拆解问题、找方法尝试、从试错中调整”,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,不会再因 “无力感” 逃避,反而会主动思考 “怎么解决”;每解决一个问题,都会积累一份 “成就感”,这份成就感会逐渐替代 “厌学情绪”,让孩子更愿意主动学习、面对挑战。家长需要做的,是耐心引导、允许试错、及时肯定,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慢慢找到 “学习的掌控感”。


阅读:10次
微信咨询

微信咨询

招生咨询

招生咨询

电话

微信

报名

顶部

左侧浮动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