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富的教育课程+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 感恩教育 行为矫正 特长培养 励志教育 德行教育
1孩子入学,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,发掘问题根源,定制教学方案!
2半封闭式军事化教育,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!
3专业同步文化辅导,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,文化课程同步补习!
4生活体验式教育,让学员亲身参加田间劳作,方知父母生活艰辛!
5感恩辅好孩教育,让孩子学会感恩,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生活,回报父母!
把 “学习目标” 拆成 “孩子能掌控的小步骤”,避免目标过载
不要求孩子 “这次考试必须进前 10 名”,而是根据孩子现状定具体小目标:如 “数学作业每天比昨天多对 1 道题”“英语每天背 5 个新单词,睡前能默写出来”。
目标达成后,不直接给物质奖励(如给钱、买玩具),而是强化 “内在成就感”:“你今天真的做到了‘多对 1 道数学题’,这说明你昨天认真听了老师讲的解题方法,这种靠自己努力进步的感觉,是不是特别棒?”
原理:孩子对 “能掌控的小事” 更有信心,小目标的持续达成能积累 “我能学好” 的信念,避免因 “大目标遥不可及” 产生放弃心理。
用 “兴趣关联” 让学习变 “有趣”,减少 “学习 = 痛苦” 的联想
若孩子喜欢玩游戏,可关联数学:“你玩的游戏里,升级需要攒金币,咱们可以算一算‘每天攒 100 金币,3 天能攒多少?想攒够 1000 金币需要几天?’”;
若孩子喜欢画画,可关联语文:“你画的这幅画里有太阳、小鸟,咱们可以一起给它写一段小故事,把画里的场景用文字描述出来,好不好?”
关键:不把 “兴趣” 当 “学习的附加任务”(如 “你喜欢画画,就必须用画画记单词”),而是自然结合,让孩子觉得 “学习能帮我更好地做喜欢的事”,而非 “占用我玩的时间”。
不拿 “成绩” 定义孩子的价值,关注 “过程中的努力”
孩子考差时,不说 “你怎么又考这么差,真没用”,而是说 “这次错题里,有 3 道是你之前会的,可能是考试时太着急了;另外 2 道是新知识点,咱们一起看看怎么学,下次遇到就能做对了”;
孩子努力后没考好时,重点肯定努力:“妈妈看到你这一周每天都花 20 分钟复习数学,虽然这次没考好,但这种坚持的态度特别难得,只要继续保持,肯定会有进步的。”
原理:孩子若觉得 “只有考得好才被喜欢”,会因 “怕考差” 产生焦虑,进而逃避学习;而关注 “努力过程”,能让孩子明白 “即使没考好,我的付出也被看见”,减少对学习的恐惧。
每天花 10 分钟 “轻聊校园生活”,主动关注 “非学习话题”
不总问 “今天学了什么”“作业写完了吗”,而是聊 “开心的小事”:“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发生好玩的事呀?比如跟同学一起玩了什么游戏,或者老师说的哪句话让你觉得很有趣?”
若孩子提到 “不开心的事”(如 “同桌抢我橡皮”),不立刻说 “你别跟他玩了”,而是引导他思考解决:“你觉得下次他再抢你橡皮,你可以怎么跟他说呀?如果说不通,要不要告诉老师帮你们协调?”
关键:通过 “聊非学习话题”,让孩子觉得 “家长关心我在学校开不开心,不是只关心学习”,同时提前发现小矛盾,避免小问题积累成 “不想上学” 的大问题。
帮孩子 “提前建立校园社交连接”,减少 “孤单感”
开学前或周末,约孩子同班同学一起玩(如去公园、逛书店),让孩子在 “轻松的校外场景” 中熟悉同学,减少开学后 “没朋友” 的焦虑;
教孩子简单的社交技巧:如 “想跟同学一起玩,可以主动说‘我能加入你们吗’”“同学遇到困难时,比如找不到文具,你可以主动帮忙,这样大家会更愿意跟你做朋友”。
原理:孩子若在学校有 “固定玩伴”,会更期待去学校;反之,长期孤单易让孩子觉得 “校园生活没意思”,逐渐产生厌学情绪。
与老师保持 “温和沟通”,及时了解孩子的校园状态,避免信息差
不只在 “孩子出问题时” 找老师,而是定期(如每月 1 次)主动沟通,关注 “非成绩细节”:“老师您好,想跟您了解一下,孩子在课堂上是不是愿意举手发言呀?跟同学相处时有没有需要帮忙协调的地方?”
若老师反馈孩子 “上课容易走神”,不立刻批评孩子,而是和孩子一起找原因:“老师说你最近上课偶尔会走神,是不是老师讲的内容有点难,还是你前一天没休息好呀?咱们一起想想怎么调整。”
关键:家长与老师的良性沟通,能及时发现孩子在校园中的小适应问题(如听不懂课、不敢发言),避免问题隐藏后引发厌学。
不把 “学习” 变成 “家庭唯一话题”,平衡 “学习与生活”
避免吃饭时、睡前总聊 “学习”,而是穿插生活话题:“今天妈妈买了你爱吃的草莓,咱们饭后一起吃;周末想去哪里玩呀,是去动物园还是科技馆?”
家长自己也要 “放下焦虑”,不在孩子面前抱怨 “现在竞争多激烈,你不学好以后没出路”,而是传递 “学习是为了让你以后有更多选择,现在咱们先享受学习的过程”。
原理:孩子若觉得 “家里除了学习没别的话题”,会因 “压力过大” 产生抵触,而平衡的家庭生活能让孩子觉得 “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,不是全部”,减少对学习的排斥。
给孩子 “自主学习的空间”,不做 “监工式家长”
不盯着孩子写作业(如坐在孩子旁边,随时纠正错误),而是约定 “作业时间”:“你每天放学后有 1 小时自由时间,之后开始写作业,写作业时妈妈不打扰你,遇到不会的可以随时问我;作业写完后,你可以自己安排玩的时间。”
若孩子写作业拖延,不骂 “你怎么这么懒”,而是一起找原因:“是不是作业太多,你不知道从哪开始写?咱们一起把作业列个清单,先做简单的,再做难的,好不好?”
原理:“监工式” 陪伴会让孩子觉得 “学习是被家长监督的事”,失去自主感;而给孩子 “自主空间”,能让他逐渐养成 “对自己学习负责” 的习惯,减少被动学习的抵触。
关注孩子的 “休息与情绪”,避免 “过度透支”
不强迫孩子 “写完学校作业还要做额外练习”,保证孩子每天有 “自由玩耍时间”(如 1-2 小时,可用来运动、画画、玩玩具),避免学习过度占用休息时间;
若孩子因 “学习累” 表现出烦躁(如摔笔、不想写),不指责 “你怎么这么没耐心”,而是允许短暂休息:“看来你现在有点累了,咱们先休息 10 分钟,喝杯牛奶、玩会儿积木,等心情平复了再继续写,好不好?”
原理:孩子的精力有限,长期 “学习透支” 会导致 “身心疲惫”,进而对学习产生厌恶;充足的休息和情绪疏导,能帮孩子保持 “对学习的积极状态”。
不忽视 “孩子的小情绪信号”:若孩子偶尔说 “今天不想上学”“学习有点累”,不随口说 “别矫情,上学是必须的”,而是认真问 “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?跟妈妈说说,咱们一起想办法”—— 小情绪的及时疏导,能避免积累成大问题;
不 “跟风焦虑”:看到别人孩子报很多补习班,不盲目跟风给孩子施压,而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选择,避免 “补习班过多” 让孩子觉得 “学习是负担”;
家长做好 “榜样”: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 “对学习的负面态度”(如 “我最讨厌看书”“数学真难,我上学时就不会”),而是主动展示 “学习的积极状态”(如 “妈妈今天看了一本有趣的书,里面讲了……”“爸爸在学新的电脑技能,虽然难,但学会了很有成就感”)—— 家长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对学习的认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