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富的教育课程+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 感恩教育 行为矫正 特长培养 励志教育 德行教育
1孩子入学,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,发掘问题根源,定制教学方案!
2半封闭式军事化教育,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!
3专业同步文化辅导,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,文化课程同步补习!
4生活体验式教育,让学员亲身参加田间劳作,方知父母生活艰辛!
5感恩辅好孩教育,让孩子学会感恩,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生活,回报父母!
当孩子哭着说 “我不想上学,他们都欺负我”
话术示例:“宝贝哭得这么伤心,肯定在学校受了特别大的委屈,是不是有人故意跟你作对,或者说了让你特别难受的话?来,妈妈 / 爸爸抱你一会儿,等你平复点,愿意说的话,我听你慢慢说,不管发生什么,我都在。”
核心思路:不打断孩子的哭泣,用 “抱一抱”“哭这么伤心” 回应情绪,避免立刻问 “他们怎么欺负你了” 或说 “你怎么不反抗”—— 孩子需要先释放情绪,才有力气梳理矛盾;“我都在” 的承诺能让他感受到安全感,愿意后续分享细节。
当孩子沉默不说,只说 “不想去学校”
话术示例:“你不愿意说,肯定是觉得这件事很难受,或者怕我说你,对不对?没关系,咱们不用现在说,你可以先靠在我身边歇会儿,或者玩会儿你喜欢的玩具 —— 等你想聊了,不管是今天、明天,我都在这儿听你说,不会怪你。”
核心思路:不强迫孩子 “必须说清楚”,校园矛盾可能让孩子觉得 “丢脸” 或 “怕家长指责自己”,此时给空间、不施压,反而能让孩子逐渐放下防备;用 “不会怪你” 消除他的顾虑,避免因 “怕被批评” 而隐瞒。
问 “矛盾对象与场景”—— 明确问题边界
话术示例:“是班里的某个同学,还是几个同学呀?是在教室上课的时候,还是午休、体育课上发生的事?比如他们是故意撞你、抢你东西,还是说你不好听的话呀?”
核心思路:用 “某个 / 几个”“教室 / 体育课”“撞你 / 抢东西” 等具体选项,帮孩子聚焦细节,避免因 “说不清楚” 而再次陷入无助;同时让家长精准判断矛盾性质(是个别冲突、群体孤立,还是轻微霸凌),为后续解决提供依据。
问 “孩子的应对与感受”—— 理解孩子的困境
话术示例:“当时你有没有跟他们说‘别这样’,或者告诉老师呀?如果没说,是不是觉得害怕,或者觉得‘说了也没用’?这件事是不是让你觉得在学校特别没安全感,甚至不想见到他们?”
核心思路:不指责孩子 “你怎么不反抗”“怎么不告诉老师”,而是先理解他 “没应对” 的原因(害怕、不信任);肯定他的感受(没安全感),让孩子觉得 “我的害怕是正常的,家长不会觉得我胆小”,从而更愿意配合后续引导。
引导孩子 “自主沟通”,教他简单的应对话术
话术示例:“下次如果他再抢你东西,你可以看着他的眼睛,大声说‘这是我的东西,请你还给我’—— 咱们现在在家练几遍,你觉得怎么说更有底气,就怎么说;如果他还是不还,你可以立刻告诉老师,老师会帮你主持公道的。”
核心思路:用 “在家练习” 降低孩子的沟通压力,教他具体、可操作的应对方法(大声表达 + 找老师),而非空泛说 “你要勇敢”;让孩子觉得 “我能自己解决,不是只能躲着”,重建在学校的掌控感。
家长做 “后盾支持”,但不直接介入
话术示例:“明天上学如果遇到问题,你可以随时跟老师说,也可以放学回来告诉妈妈 / 爸爸 —— 如果老师没及时处理,咱们再一起跟班主任沟通,好不好?”
核心思路:传递 “你先尝试,我在后面支持你” 的态度,避免家长直接找对方孩子或老师,让孩子觉得 “这是我的问题,我要先自己面对”,培养解决问题的勇气。
家长与孩子 “共同制定方案”,分 “两步走”
第一步:帮孩子 “收集证据”(如记录 “哪天、在哪、对方做了什么”),避免沟通时老师因 “没具体信息” 无法处理;
第二步:家长陪同孩子见老师,让孩子先向老师说明情况,家长补充细节,而非家长独自跟老师沟通;
话术示例:“咱们一起把这些事记在小本子上,明天跟老师说的时候,你就能清楚告诉老师‘他上周三、周五都抢我东西’;妈妈会陪你一起去,但由你先跟老师说,妈妈在旁边帮你,这样老师也会更重视你的想法,对不对?”
核心思路:让孩子参与 “收集证据”“向老师说明” 的过程,避免他觉得 “家长在替我告状”;家长陪同是为了给孩子安全感,而非 “主导沟通”,让孩子感受到 “我有后盾,但问题还是我在主导解决”。
引导孩子 “建立新的社交连接”,减少对矛盾对象的关注
话术示例:“咱们可以看看班里有没有跟你一样喜欢画画 / 玩积木的同学,明天可以主动跟他说‘咱们一起玩好不好’;如果在学校有了好朋友,就算遇到那个同学,你也不会觉得孤单了 —— 妈妈相信,肯定有同学愿意跟你做朋友的。”
核心思路:通过 “建立新社交”,帮孩子转移对 “矛盾对象” 的注意力,减少 “不想上学” 的心理负担;同时让孩子明白 “学校里不只有让他不舒服的人,还有值得交往的朋友”,重建对校园生活的期待。
家长 “立刻介入”,保障孩子安全优先
立即与班主任、学校领导沟通,明确要求学校介入处理(如批评教育对方孩子、调整座位、安排专人关注);若学校处理不力,可联系教育部门或报警(如涉及暴力);
话术示例:“这件事很严重,妈妈 / 爸爸现在就跟你们班主任打电话,让学校必须处理,不能再让他们欺负你;这两天你可以先在家休息,等学校处理好,咱们再一起去学校,好不好?”
核心思路:不犹豫、不妥协,让孩子感受到 “家长会尽全力保护我”,缓解他的恐惧;暂时在家休息是为了避免 “二次伤害”,而非 “允许逃避”,需明确 “等问题解决后还是要上学”,避免孩子形成 “不想上学就可以在家” 的认知。
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,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
若孩子因矛盾出现 “失眠、噩梦、不敢出门” 等情况,需及时带他找儿童心理咨询师,帮他疏导心理阴影;
话术示例:“最近因为这件事,你肯定心里特别难受,咱们可以找一位温柔的心理老师聊一聊,她能帮你把心里的委屈和害怕慢慢化解掉,让你重新觉得开心起来,好不好?”
核心思路:不忽视 “心理伤害”,用 “温柔的老师”“化解委屈” 等表述,减少孩子对 “心理咨询” 的抵触,让他明白 “寻求帮助是正常的,不是软弱”。
每天花 10 分钟 “轻聊校园生活”
话术示例:“今天在学校有没有遇到开心的事呀?比如跟同学一起玩了什么游戏,或者老师表扬你了?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,也可以跟我说说,咱们一起想办法。”
核心思路:多关注 “开心的事”,帮孩子积累 “校园生活的积极记忆”,减少对 “矛盾” 的过度关注;同时保持沟通渠道,让孩子知道 “有问题随时能找家长”,避免矛盾再次积压。
肯定孩子的 “小进步”,强化解决信心
话术示例:“今天你主动跟喜欢画画的同学说话了,特别勇敢!就算他这次没跟你一起玩,你能迈出这一步,就已经很棒了;明天咱们可以再试试,妈妈相信你会越来越棒的。”
核心思路:用具体的 “主动说话” 肯定孩子的进步,而非笼统说 “你今天表现好”;让孩子感受到 “我的努力被看见”,逐渐重建在学校的自信,减少 “不想上学” 的念头。
不 “受害者指责”:不说 “他为什么只欺负你,不欺负别人”“肯定是你也有问题”,这类话会让孩子觉得 “家长不站在我这边,反而怪我”,彻底关闭心门;
不 “过度保护”:别直接找对方孩子或家长吵架、威胁,也别让孩子 “以后别理所有同学”,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 “学习面对冲突” 的机会,也可能激化矛盾,让孩子在学校更难立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