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富的教育课程+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 感恩教育 行为矫正 特长培养 励志教育 德行教育
1孩子入学,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,发掘问题根源,定制教学方案!
2半封闭式军事化教育,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!
3专业同步文化辅导,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,文化课程同步补习!
4生活体验式教育,让学员亲身参加田间劳作,方知父母生活艰辛!
5感恩辅好孩教育,让孩子学会感恩,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生活,回报父母!
孩子语气委屈(可能因校园矛盾、被批评)
话术示例:“妈妈 / 爸爸听你声音都有点蔫蔫的,是不是在学校受委屈了呀?是跟同学闹别扭了,还是老师说的话让你不舒服了?你愿意跟我说说吗?就算说出来不能立刻解决,说出来心里也能轻松点。”
核心思路:先通过 “声音蔫蔫的”“受委屈了” 捕捉孩子的情绪,用具体猜测(同学、老师)引导孩子开口,同时传递 “倾听的安全”,避免孩子因 “怕被骂” 而闭嘴。
孩子语气烦躁(可能因学习压力、作业多)
话术示例:“你一提到上学就叹气,肯定觉得上学特别累吧?是不是作业太多写不完,或者哪门课总听不懂,越学越没劲儿?妈妈 / 爸爸上学时也有过这种‘不想去’的念头,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。”
核心思路:用 “叹气”“累” 呼应孩子的烦躁,结合学习场景的具体猜测(作业、听不懂),再分享自身经历拉近距离,让孩子觉得 “不是我一个人这样,家长懂我”。
孩子语气坚定(可能长期压抑后的爆发)
话术示例:“你这么坚决说不想上学,肯定是憋了很久的想法吧?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了特别难的事,觉得没人能帮你?你不用急着现在就改变想法,先跟我说说,到底是什么事让你这么不想去,咱们一起看看能不能解决。”
核心思路:不反驳 “坚决的态度”,而是认可 “憋了很久”,传递 “不逼你立刻上学” 的信号,再引导孩子说出背后的 “难事”,减少孩子的对抗心理。
问 “课程难度”
话术示例:“你之前说数学学起来费劲,是老师讲课太快,你还没听懂就往下讲了?还是课后作业里的题,看答案都看不懂呀?上次数学小测,是不是有很多题看着眼熟却不会做,越做越着急?”
核心思路:不笼统问 “数学难不难”,而是拆解 “听课、作业、考试” 三个具体场景,用 “没听懂”“看答案不懂”“着急” 等细节,帮孩子清晰表达 “难在哪”,也让家长精准定位问题。
问 “努力后的反馈”
话术示例:“你之前是不是也试着好好学过?比如晚上熬夜背英语单词,结果考试还是没考好,觉得‘我再努力也没用’?这种‘付出没回报’的感觉,确实会让人想放弃,特别难受。”
核心思路:先肯定孩子 “可能的努力”,避免孩子觉得 “家长觉得我没努力”,再用 “熬夜背单词”“考试没考好” 等具体场景,引出 “习得性无助” 的感受,让孩子觉得 “我的努力被看见,我的难受被理解”。
问 “同学相处”
话术示例:“你在学校有没有觉得‘孤单’的时候呀?比如午休时大家都两两一起吃饭、聊天,只有你一个人;或者有人故意跟你开玩笑,让你觉得不舒服,却没人帮你说话?”
核心思路:用 “午休吃饭”“开玩笑” 等日常场景,具象化 “孤单”“被欺负” 的感受,避免孩子因 “说不清楚” 而放弃表达,同时传递 “这些小事让你不舒服也很正常”。
问 “老师互动”
话术示例:“有没有哪个老师的课,你特别不想上?比如老师总叫你回答不会的问题,答不上来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‘不认真’;或者老师讲的内容太枯燥,你听着听着就走神,又怕被老师发现,特别紧张?”
核心思路:聚焦 “上课体验” 的具体细节(提问、批评、讲课枯燥),帮孩子说出 “对老师的抵触” 背后的原因,避免孩子因 “怕说老师不好” 而隐瞒。
问 “家长态度”
话术示例:“妈妈 / 爸爸之前是不是总说‘你怎么又考这么差’‘别人都能学好,就你不行’?是不是这些话让你觉得‘就算我努力,家长也只看成绩,根本不关心我累不累’?如果是这样,妈妈 / 爸爸跟你说声对不起,之前没注意到你的感受。”
核心思路:主动反思家长可能的不当言行,用具体的批评话术(考差、跟别人比)让孩子感受到 “家长在自我审视”,再道歉软化孩子的抵触,鼓励孩子说出真实想法。
问 “家庭氛围”
话术示例:“最近家里是不是总吵架,或者大家都不怎么说话,特别压抑?你是不是觉得‘在家不开心,上学也不开心,不如待着不动’?其实家里的氛围不好,妈妈 / 爸爸也有责任,我们可以一起改。”
核心思路:关联 “家庭氛围” 与孩子的厌学情绪,不回避家长的责任,传递 “家庭问题我们一起解决”,让孩子觉得 “我的厌学不是我一个人的错,家长愿意一起面对”。
孩子说 “数学听不懂”
话术示例:“妈妈 / 爸爸明天跟你的数学老师约个时间,问问老师你哪些知识点没掌握好,能不能课下帮你补 10 分钟;咱们晚上也不用学太多,每天花 15 分钟,一起看课本上的例题,你跟着我一起念步骤,慢慢理思路,好不好?你觉得先问老师,还是先从例题开始学呀?”
核心思路:给出 “问老师”“看例题” 两个具体行动,用 “15 分钟”“10 分钟” 降低孩子的压力,最后用 “二选一” 让孩子有自主感,避免 “家长单方面安排” 的抵触。
孩子说 “作业太多写不完”
话术示例:“咱们一起看看今天的作业清单,哪些是必须今天写完的,哪些可以明天早上早起写 10 分钟?比如数学卷子是明天要交的,先写这个;语文抄写可以早上写,这样晚上就能少写一点,不用熬到太晚。你觉得这个安排怎么样?”
核心思路:帮孩子 “拆解作业”,用 “必须交”“可延后” 区分优先级,给出具体的时间规划(早上 10 分钟),让孩子觉得 “作业不是堆在一起的大山,能一点点解决”。
孩子说 “同桌总碰我东西”
话术示例:“妈妈 / 爸爸明天跟班主任说,看看能不能把你和同桌的座位稍微隔开一点,或者跟你同桌说‘别总碰别人的东西’;如果你不想让我跟老师说,咱们也可以一起想个办法,比如给你的文具贴个小标签,跟同桌说‘这是我的东西,你用之前跟我说一声好不好’。你更想试试哪种办法呀?”
核心思路:提供 “家长沟通”“孩子自主沟通” 两种方案,尊重孩子的选择(不想让老师知道),同时传递 “无论选哪种,我都陪你一起”,让孩子觉得 “问题有办法解决,我不是孤军奋战”。
孩子说 “没人一起玩”
话术示例:“咱们可以看看学校的兴趣小组,比如你喜欢画画,就去美术小组;或者明天上学时,你主动跟同桌说‘午休咱们一起去食堂吃饭吧’—— 如果第一次说不出口,妈妈 / 爸爸陪你在家练几遍,你想练怎么跟同桌开口吗?”
核心思路:给出 “兴趣小组”“主动邀请” 两个具体方向,用 “在家练习” 降低孩子的社交压力,避免孩子因 “怕被拒绝” 而不敢尝试,同时传递 “家长愿意帮你准备” 的支持。
孩子情绪好转时
话术示例:“你今天下午拼乐高时笑了好几次,是不是比昨天开心一点了?如果明天想试试去学校,咱们可以只去半天,中午就回来;要是还是不想去,咱们在家再一起看一集你喜欢的动画,继续想办法解决之前的问题,都听你的。”
核心思路:先肯定孩子的情绪好转(拼乐高笑了),再给出 “去半天” 的低压力选项,同时保留 “在家” 的选择,让孩子觉得 “上学不是必须的,我有主动权”,减少对 “去学校” 的恐惧。
孩子情绪反复时
话术示例:“你今天又说不想上学,是不是之前的问题还没解决,或者又遇到新麻烦了?没关系,咱们可以再聊一聊,就算问题不能立刻解决,多聊一次也能多一个思路。妈妈 / 爸爸不会因为你反复就生气,咱们慢慢来。”
核心思路:不指责 “情绪反复”,而是用 “是不是有新麻烦” 引导孩子表达,传递 “反复很正常,家长有耐心”,避免孩子因 “怕家长失望” 而隐瞒情绪。
不说 “反话”,用 “正向表达”:别用 “你不想上学就别上了,以后后悔别找我” 这类反话刺激孩子,反话会让孩子觉得 “家长在放弃我”,反而激化抵触;
不 “抢话”,留 “回应空间”:每说一句话术,都给孩子 1-2 秒的停顿,比如问 “你愿意跟我说说吗?” 后,别立刻追问,等孩子回应,避免孩子因 “没来得及想” 而沉默;
不 “套话”,随 “孩子反应调整”:如果孩子对某个话术没回应(比如问 “是不是跟同学闹别扭了”,孩子不说话),别继续追问,换成 “那你现在想先喝点水,还是先坐一会儿再聊?”,先缓解紧张,再换个角度沟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