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贵州君航素质教育学校,专注青少年成长教育!
贵州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贵州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

丰富的教育课程+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 感恩教育 行为矫正 特长培养 励志教育 德行教育

  • 1孩子入学,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,发掘问题根源,定制教学方案!

  • 2半封闭式军事化教育,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!

  • 3专业同步文化辅导,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,文化课程同步补习!

  • 4生活体验式教育,让学员亲身参加田间劳作,方知父母生活艰辛!

  • 5感恩辅好孩教育,让孩子学会感恩,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生活,回报父母!

孩子厌学怎么办?
来源:   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29
一、先 “找根源”:避开 “贴标签”,读懂厌学背后的 “真实诉求”孩子厌学的表现(如逃学、装病、写作业拖延)只是表面现象,需先通过观察和沟通,找到背后的核心原因,避免直接定性 “你就是懒 / 不想学”:常见根...

一、先 “找根源”:避开 “贴标签”,读懂厌学背后的 “真实诉求”

孩子厌学的表现(如逃学、装病、写作业拖延)只是表面现象,需先通过观察和沟通,找到背后的核心原因,避免直接定性 “你就是懒 / 不想学”:f097b87aeafb5db1c44a072ce1597708.jpeg
  1. 常见根源 1:学习压力过大,陷入 “习得性无助”

    • 表现:孩子努力后仍考不好(如数学总不及格),逐渐觉得 “我再怎么学也没用”,进而放弃;或家长过度强调 “成绩排名”,让孩子觉得 “只有考得好才被认可”。

    • 识别方法:观察孩子是否 “提到学习就烦躁”“藏试卷不敢让家长看”“写作业时频繁发呆 / 撕本子”。

  1. 常见根源 2:校园环境不适,用 “厌学” 逃避问题

    • 表现:因 “被同学孤立 / 欺负”“不喜欢某个老师”(如老师当众批评、讲课方式枯燥),不想去学校;或因 “找不到朋友”,觉得校园生活没意思。

    • 识别方法:孩子是否 “一到周一就装病”“放学回家不愿聊学校的事”“提到某个同学 / 老师时眼神躲闪”。

  1. 常见根源 3:家庭氛围失衡,学习成 “负面关联”

    • 表现:家长常因学习批评孩子(如 “你怎么这么笨,这点题都不会”),让孩子觉得 “学习 = 被指责”;或家庭关系紧张(如父母吵架),孩子用 “厌学” 转移注意力,希望获得家长关注。

    • 识别方法:孩子是否 “写作业时总盼着家长离开”“家长一提学习就顶嘴”“故意拖延作业吸引家长注意”。

  1. 常见根源 4:学习目标模糊,缺乏 “内在动力”

    • 表现:孩子觉得 “学习是为了家长 / 老师”,不知道 “为什么要学”,遇到一点困难就容易放弃;或沉迷手机、游戏,觉得 “学习没意思,不如玩游戏开心”。

    • 识别方法:孩子是否 “被问‘为什么学习’时说‘不知道’”“写作业时总偷偷玩手机”“对未来没有任何想法”。

二、沟通技巧:用 “共情倾听” 替代 “说教指责”,让孩子愿意说

和厌学的孩子沟通,核心是先 “卸下他的防备”,再引导他说出真实想法,避免一开口就问 “你为什么不想上学”“你是不是又偷懒了”:
  1. 第一步:先接纳情绪,再谈问题

孩子说 “我不想上学了”,别急着反驳 “不上学你以后怎么办”,而是先回应情绪:“妈妈 / 爸爸知道你现在觉得上学特别累,甚至有点烦,对不对?要是我每天要面对难的作业、严格的老师,也会觉得压力大。”
作用:厌学的孩子内心常充满 “焦虑、无助”,先接纳情绪能让他觉得 “家长懂我”,从而放下抵触,愿意继续聊。
  1. 第二步:用 “具体提问” 替代 “抽象质问”,找具体原因

避免问 “你为什么不想学”(孩子可能说不出或不愿说),改用具体场景提问,引导他聚焦问题:
    • 聊学习难度:“你觉得哪门课最难?是数学的应用题,还是英语的单词?有没有哪次做题时,觉得‘我怎么都学不会’,特别想放弃?”

    • 聊校园环境:“在学校里,有没有让你觉得不舒服的事?比如跟同学相处不好,或者老师说的话让你不开心?”

    • 聊家庭影响:“妈妈之前总说你‘成绩不好’,是不是让你觉得‘就算努力也没用’?如果妈妈以后不催你成绩,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?”

关键:提问时多听少评,即使孩子说的原因(如 “我就是讨厌数学老师”)你不认可,也先别否定,而是继续问 “他做了什么事让你讨厌呀”,先了解全貌。
  1. 第三步:坦诚分享 “家长的担忧”,不搞 “单向施压”

等孩子说完后,再温和表达你的想法,比如:“妈妈知道你上学累,但如果一直不去,不仅会落下功课,以后想补更难;而且妈妈也担心你在家待久了,会越来越不想跟人接触。咱们一起想想,怎么能让上学变得不那么累,好不好?”
避免:不说 “我都是为了你好,你必须听我的”“别人都能学好,就你不行”,这类话会让孩子觉得 “家长只关心成绩,不关心我”,反而更抵触。

三、分层引导:根据 “厌学程度” 定方案,不搞 “一刀切”

孩子厌学的程度不同(轻度:偶尔不想去;中度:频繁装病;重度:长期逃学),引导方法需循序渐进,避免 “不管程度都逼他立刻上学”:

1. 轻度厌学(偶尔不想去,能按时完成作业,成绩稳定):“减压力 + 增兴趣”,帮孩子找回轻松感

  • 减少 “学习负面关联”

不把 “学习” 和 “批评” 绑定,比如孩子作业错得多,不说 “你怎么这么粗心,又错这么多”,而是说 “咱们一起看看这些错题,是不是哪里没理解?弄懂一道,下次就少错一道”;
不拿孩子跟别人比较,不说 “你看 XX 考 90 分,你才考 70”,而是说 “你这次比上次多对了 2 道题,进步了,继续加油”。
  • 增加 “学习的正向反馈”

从孩子擅长的科目入手,比如孩子喜欢画画,可让他 “用画画记英语单词”(把单词画成漫画),或 “用作文写自己喜欢的游戏”,让他觉得 “学习也能跟喜欢的事结合”;
每次孩子有小进步(如 “今天主动背了 10 个单词”“数学题做对了之前不会的”),及时肯定,不说 “这有什么好骄傲的”,而是说 “你主动背单词,特别有自制力;这道题之前不会,现在弄懂了,说明你在努力,妈妈为你开心”。

2. 中度厌学(频繁装病,作业拖延,成绩下滑):“定小目标 + 搭支持框架”,帮孩子重建信心

  • 制定 “低难度、可实现” 的小目标,避免 “大目标压垮孩子”

不要求 “下次考到 80 分”,而是定具体小目标:“这周每天背 5 个英语单词,晚上睡前跟妈妈背一遍”“数学作业每天只做 3 道题,先保证做对,再慢慢增加”;
目标实现后,给孩子 “非物质奖励”(如 “周末一起去公园玩”“看一集喜欢的动画”),让他觉得 “努力有回报”,逐渐积累信心。
  • 帮孩子 “拆解难题”,避免他因 “不会” 而放弃

孩子说 “数学太难,我不会”,不骂 “你怎么不认真听”,而是帮他拆解:“这道题咱们先看问题问什么,再找题目里的已知条件,一步一步来,你看第一步是不是应该先算这个?”;
若家长不会辅导,可找 “耐心的家教” 或 “学校老师” 帮忙,避免孩子因 “长期不会” 陷入 “我就是学不好” 的自我否定。

3. 重度厌学(长期逃学,拒绝写作业,情绪暴躁):“先稳情绪 + 找专业帮助”,不强行逼迫

  • 先 “接纳现状”,不搞 “必须立刻上学” 的对抗

孩子坚决不上学,别急着打骂、强行送学校,而是说 “妈妈知道你现在特别不想去,咱们先在家调整几天,但这几天也不能一直玩手机,咱们一起做些你喜欢的事(如画画、拼图),等你觉得好一点了,咱们再聊上学的事”;
避免:别用 “断绝零花钱”“没收手机” 威胁,或找亲戚 “轮流劝”,这会让孩子觉得 “所有人都在逼我”,情绪更暴躁。
  •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,避免问题恶化

若孩子长期厌学,且伴随 “情绪低落、自我伤害、拒绝沟通” 等情况,可能是 “抑郁、焦虑” 等心理问题的表现,需带他找 “儿童心理咨询师”;
若因 “校园霸凌、老师不当对待” 导致厌学,需主动跟学校沟通(如找班主任、校长),解决校园环境问题,让孩子觉得 “上学是安全的”。

四、家庭氛围调整:用 “支持型环境” 替代 “压力型环境”,帮孩子重建学习动力

  1. 家长先 “放下对成绩的执念”,关注 “孩子的成长本身”

不把 “学习” 等同于 “孩子的全部价值”,多关注他的其他优点(如 “你今天帮邻居奶奶提东西,特别善良”“你拼的乐高特别好看,很有耐心”),让孩子觉得 “就算成绩不好,我也是被喜欢的”;
家长自己别 “焦虑传递”,比如不在孩子面前说 “现在竞争这么激烈,你不学好以后没出路”,而是说 “妈妈希望你上学,不是为了让你考多好,而是希望你能认识朋友、学到新知识,以后有更多选择的机会”。
  1. 创造 “家庭学习氛围”,不搞 “家长玩手机,孩子写作业”

孩子写作业时,家长别在旁边刷手机、看电视,而是做 “安静的事”(如看书、练字),让孩子觉得 “大家都在认真做事,我也应该认真”;
偶尔跟孩子 “一起学习”,比如 “妈妈跟你一起背英语单词,咱们比赛谁背得快”“爸爸跟你一起做数学题,我也试试能不能做对”,让孩子觉得 “学习不是我一个人的事,家长也在陪我”。
  1. 关注 “孩子的休息与兴趣”,避免 “学习占用所有时间”

不要求孩子 “放学回家就写作业,写完还要补课”,而是留时间让他 “放松、做喜欢的事”(如每天半小时运动、看漫画),让孩子觉得 “上学之外还有开心的事”,减少对 “上学 = 痛苦” 的联想;
若孩子喜欢游戏、动画,可 “适度结合学习”(如用动画学英语、用游戏里的数学知识出题),让他觉得 “学习不是跟喜欢的事对立的”。

最后总结:

孩子厌学的核心不是 “不想学”,而是 “学不会、学不开心、觉得学了没用”。家长要做的不是 “逼他学”,而是 “帮他找到‘能学会、能开心、有意义’的感觉”—— 从理解他的情绪开始,找到具体根源,再根据他的承受能力分层引导,同时调整家庭氛围,让他逐渐觉得 “学习不是压力,而是能让我成长、获得快乐的事”。这个过程需要耐心,可能需要几周到几个月,但只要方向对,孩子一定会慢慢找回对学习的信心。


阅读:10次
 标签: 贵阳问题少年学校  
微信咨询

微信咨询

招生咨询

招生咨询

电话

微信

报名

顶部

左侧浮动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