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贵州君航素质教育学校,专注青少年成长教育!
贵州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贵州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

丰富的教育课程+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 感恩教育 行为矫正 特长培养 励志教育 德行教育

  • 1孩子入学,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,发掘问题根源,定制教学方案!

  • 2半封闭式军事化教育,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!

  • 3专业同步文化辅导,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,文化课程同步补习!

  • 4生活体验式教育,让学员亲身参加田间劳作,方知父母生活艰辛!

  • 5感恩辅好孩教育,让孩子学会感恩,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生活,回报父母!

家长发现孩子早恋后应该如何进行沟通?
来源:   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29
一、沟通前:做好 2 个 “准备”,避免 “突击式冲突”心态准备:先 “接纳” 再沟通,放下 “批判预设”发现孩子早恋后,先在心里告诉自己:“孩子有喜欢的人,说明他懂得欣赏他人,这是成长的正常表现”,避免带着...

一、沟通前:做好 2 个 “准备”,避免 “突击式冲突”

  1. 心态准备:先 “接纳” 再沟通,放下 “批判预设”

发现孩子早恋后,先在心里告诉自己:“孩子有喜欢的人,说明他懂得欣赏他人,这是成长的正常表现”,避免带着 “你怎么早恋了”“肯定会影响学习” 的负面情绪开启对话。可以先观察 1-2 天,看看孩子的状态(如是否正常作息、学习是否分心),再决定沟通时机 —— 若孩子状态平稳,不必急于 “纠正”;若出现明显异常(如熬夜聊天、上课走神),再适时沟通。
  1. 场景准备:选 “低压力场景”,替代 “严肃对峙”

避开孩子写作业、考试前后、情绪低落的时刻,选择 “并肩做事” 的轻松场景:比如一起在厨房摘菜、周末散步、睡前整理书包时,自然切入话题。例如:“妈妈最近看你总在给一个同学发消息,你们是不是聊得特别投机呀?”—— 用 “聊得投机”“关系好” 等中性词,代替 “早恋”“谈恋爱” 等易引发抵触的词汇,让孩子觉得 “家长不是来兴师问罪的”。

二、沟通中:掌握 3 个 “核心技巧”,让孩子愿意说、听得进

  1. 第一步:用 “开放性提问” 引导表达,少问 “封闭式问题”

避免像 “审犯人” 一样问 “你们什么时候开始的?有没有牵手?”,这类问题会让孩子立刻竖起防备。改用 “引导式提问”,让孩子主动分享:
    • 聊 “对方的优点”:“你觉得他 / 她身上最让你佩服的地方是什么呀?是特别有耐心,还是很会帮同学解决问题?”(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,同时避免评判)

    • 聊 “相处的感受”:“跟他 / 她一起待着的时候,你觉得最开心的事是哪件呀?有没有遇到过让你有点纠结的情况?”(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,而非 “关系进展”)

提问后,即使孩子的回答不符合你的预期(如 “我觉得他打游戏特别厉害”),也先别急着否定,而是继续倾听:“哦?那他打游戏的时候是不是很专注呀?”—— 先建立 “说出来不会被骂” 的信任,孩子才会继续敞开心扉。c84a41276853dadec6a5cfcc9691f1c0.jpeg
  1. 第二步:先 “共情” 再 “表达观点”,不搞 “单向说教”

当孩子说完后,先回应他的情绪,再温和传递你的想法,比如:
“妈妈 / 爸爸上中学的时候,也有过特别欣赏的同学,那种看到对方就很开心的感觉,我现在还记得(共情,拉近距离)。不过现在你们都还在打基础的阶段,要是因为经常聊天耽误了写作业,或者上课总想着对方走神,之后可能会后悔 —— 咱们能不能一起想想,怎么既能好好相处,又不影响学习呀(引导解决问题,而非禁止)?”
避免说 “你现在就该好好学习,别想这些乱七八糟的”“再跟他 / 她来往,我就没收你手机”,这类话会让孩子觉得 “家长根本不懂我”,反而把情感转入地下。
  1. 第三步:不 “否定孩子的情感”,只 “梳理相处的边界”

即使你不认可孩子喜欢的人(如成绩差、习惯不好),也别直接说 “他 / 她不是好孩子,你别跟他 / 她玩”,而是从 “安全” 和 “成长” 的角度梳理边界:
    • 关于 “相处场景”:“你们在学校一起学习、参加运动会都很正常,但周末如果想单独见面,一定要跟妈妈说一声,比如约在图书馆、公园这些人多的地方,别去偏僻的地方,也别去对方家里,这样妈妈才放心。”

    • 关于 “时间分配”:“喜欢一个人可以多关心他 / 她,比如提醒对方天冷加衣、分享好的学习方法,但不用每天放学都聊到半夜,咱们可以约定‘每天只聊 20 分钟,写完作业再聊’,这样既不耽误休息,也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。”

用 “具体建议” 替代 “否定”,让孩子知道 “家长不是反对我喜欢别人,而是在帮我保护自己、平衡成长”。

三、沟通后:做好 2 个 “跟进”,避免 “沟通即结束”

  1. 用 “正向反馈” 强化孩子的 “积极行为”

如果孩子主动跟你说 “今天我跟他 / 她一起做了数学题,没聊别的”,及时肯定:“你能主动把时间用在学习上,还愿意跟妈妈分享,特别棒!这样既不影响学习,也能好好相处,妈妈特别放心。”—— 通过肯定,让孩子知道 “这样的相处方式是被认可的”,从而更愿意遵守约定。
  1. 持续 “关注状态”,不 “过度监控”

沟通后不必每天追问 “你今天跟他 / 她说话了吗”,而是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孩子的状态:比如是否按时完成作业、情绪是否稳定、是否愿意跟你分享学校的事。若孩子状态平稳,说明沟通有效果;若出现反复(如再次熬夜聊天),不用指责 “你怎么又这样”,而是再次温和沟通:“最近是不是又忍不住多聊了一会儿?咱们之前约定的时间是不是需要调整呀?比如把聊天时间改到周末,平时专注学习。”
用 “持续引导” 替代 “一次性禁止”,让孩子在理解中逐渐调整,而非在压力下被迫服从。

关键提醒:沟通的 “3 个禁区”

  1. 不 “翻旧账”:别在后续沟通中说 “上次我就跟你说过别聊太晚,你怎么又不听”,翻旧账会让孩子觉得 “家长总盯着我的错”,反而抵触沟通。

  1. 不 “告诉他人”:别把孩子早恋的事告诉亲戚、老师(除非孩子主动同意),青春期孩子特别在意 “隐私”,随意扩散会让孩子觉得 “家长不尊重我”,彻底关闭沟通的大门。

  1. 不 “对比他人”:别说 “你看隔壁 XX,从来不想这些,就知道学习”,对比会伤害孩子的自尊,让孩子觉得 “家长更喜欢别人,不认可我”,加剧叛逆。

总之,与早恋孩子沟通的核心,是 “把孩子当‘成长中的个体’尊重,而非‘犯错的小孩’批判”。当孩子感受到 “家长理解我的情感、关心我的成长、愿意帮我解决问题” 时,才会真正愿意听、愿意改,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,顺利平衡情感与成长。


阅读:9次
微信咨询

微信咨询

招生咨询

招生咨询

电话

微信

报名

顶部

左侧浮动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