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贵州君航素质教育学校,专注青少年成长教育!
当前位置:首页 > 基地动态
贵州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贵州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

丰富的教育课程+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 感恩教育 行为矫正 特长培养 励志教育 德行教育

  • 1孩子入学,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,发掘问题根源,定制教学方案!

  • 2半封闭式军事化教育,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!

  • 3专业同步文化辅导,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,文化课程同步补习!

  • 4生活体验式教育,让学员亲身参加田间劳作,方知父母生活艰辛!

  • 5感恩辅好孩教育,让孩子学会感恩,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生活,回报父母!

传承耕读文化 打造耕读校园
来源:   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02
传承耕读文化 打造知行合一的耕读校园建设方案“耕读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,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融合了 “勤耕” 的劳动精神与 “苦读” 的求知态度。在当代教育背景下,打造耕读校园不仅能弥补城...

传承耕读文化 打造知行合一的耕读校园建设方案

“耕读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,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融合了 “勤耕” 的劳动精神与 “苦读” 的求知态度。在当代教育背景下,打造耕读校园不仅能弥补城市学生 “远离农耕、脱离实践” 的教育短板,更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、文化认同与责任担当。以下从核心内涵、实施路径、保障机制三方面,构建可落地的耕读校园建设框架。

一、锚定耕读校园的核心内涵:不止 “种田读书”,更是 “知行合一”202508016024.jpg

传统耕读文化强调 “半耕半读”,当代耕读校园需赋予其新内涵:
  • 价值内核:以 “劳育筑基、文化铸魂” 为核心,将 “耕”(劳动实践)与 “读”(文化学习)深度融合,培养 “知农事、爱劳动、懂文化、有担当” 的时代新人;

  • 实践指向:打破 “教室围墙”,让学生在农耕实践中理解自然规律、体验劳动价值,在文化学习中传承农耕智慧(如二十四节气、农谚、传统农具知识);

  • 育人目标:纠正 “重分数轻劳动” 的偏向,解决学生 “四体不勤、五谷不分” 的问题,同时传承 “勤俭、务实、感恩” 的耕读精神。

二、耕读校园的五大实施路径:从课程到场景,全维度渗透

(一)构建 “三维一体” 耕读课程体系:融入学科,贯通学段

1. 基础课程:耕读文化进课堂

  • 语文:开设 “耕读诗文鉴赏” 专题,讲解《悯农》《归园田居》等古诗,引导学生撰写 “农耕观察日记”“田间随笔”;

  • 科学 / 生物:讲解植物生长周期、土壤改良、无土栽培等知识,结合校园种植开展 “作物生长实验”;

  • 历史 / 道德与法治:介绍传统农耕文明发展史(如都江堰水利工程、曲辕犁发明),讲解 “粒粒皆辛苦” 的劳动伦理;

  • 艺术:开展 “农耕主题创作”,用绘画、手工(如秸秆编织、农具模型制作)展现农耕场景。

2. 实践课程:打造 “校园劳动课堂”

  • 分学段设计实践内容

    • 小学低年级:参与 “小菜园认养”,学习播种、浇水等基础劳动,认识常见农作物;

    • 小学高年级 / 初中:负责作物日常管理(施肥、除虫),学习传统农具(锄头、镰刀)使用,开展 “节气农耕活动”(如清明播种、秋分收割);

    • 高中 / 中职: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创新实践(如农业专业学生设计 “校园微农场” 灌溉系统,文创专业学生开发耕读主题手工艺品)。

3. 拓展课程:链接社会与传统

  • 邀请 “耕读导师” 进校园:聘请当地老农、农业技术员、非遗传承人(如传统农耕技艺传承人),开展 “农耕技艺 workshops”(如编织竹篮、制作农家肥);

  • 开设 “耕读社团”:成立农耕科技社、耕读文学社、农家美食社(学习制作豆腐、泡菜等农家食品),定期举办 “耕读文化节”。

(二)建设 “可体验、可探究” 的耕读实践基地:让校园变成 “田间课堂”

1. 基础型基地:校园微农场 / 耕读园

  • 空间规划:利用校园闲置土地(如操场边角、屋顶平台、教学楼露台),划分 “班级责任田”“年级共享田”,种植水稻、蔬菜、杂粮等本土作物,搭配传统农具展示区(陈列犁、耙、水车等模型或实物);

  • 设施配套:建设简易灌溉系统(如雨水收集池、滴灌装置),设置 “耕读观察站”(配备放大镜、生长记录表),让学生实时记录作物生长数据。

2. 进阶型基地:校外耕读实践点

  • 合作共建:与周边农场、农业合作社、乡村文化站合作,建立 “校外耕读实践基地”,组织学生开展 “一日农夫”“秋收研学” 等活动;

  • 主题研学:设计 “农耕文化研学路线”,如参观现代农业产业园(对比传统与现代农业技术)、走访古村落(调研耕读家风传承)。

(三)营造 “沉浸式” 耕读文化氛围:让校园处处见 “耕读”

1. 景观营造:融入耕读元素

  • 校园标识:在入口处设置 “耕读传家” 石刻,走廊悬挂农谚展板(如 “春施千担肥,秋收万担粮”“芒种忙忙栽,夏至谷怀胎”);

  • 景观节点:打造 “二十四节气园”(每个节气对应一种作物种植区,配节气介绍牌)、“耕读人物雕塑”(如袁隆平、古代耕读学者形象)。

2. 文化活动:激活耕读精神

  • 传统节气活动:清明组织 “播种仪式”(学生手植幼苗,朗诵耕读诗文),秋分举办 “丰收节”(收割作物、打谷脱粒、分享劳动成果),冬至开展 “农家宴”(用校园收获的食材制作美食);

  • 主题展示活动:举办 “耕读成果展”(展示学生种植的作物、观察日记、手工艺品),开展 “耕读故事分享会”(邀请家长讲述家族耕读记忆)。

(四)建立 “多元评价” 耕读育人机制:不唯分数,重过程

1. 评价内容:覆盖 “耕” 与 “读”

  • 劳动实践评价:记录学生参与农耕劳动的时长、任务完成度(如作物成活率、劳动技能掌握情况),采用 “班级互评 + 教师点评 + 自我总结” 模式;

  • 文化素养评价:通过耕读诗文背诵、农耕知识问答、观察日记质量等,评估学生对耕读文化的理解;

  • 综合素质评价:将 “耕读表现” 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。

2. 激励机制:树立 “耕读榜样”

  • 设立 “耕读之星”“劳动小能手” 等荣誉称号,定期表彰在耕读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;

  • 开展 “耕读家庭” 评选,鼓励家长参与校园耕读活动(如亲子种植、家庭农耕体验),形成 “家校共育” 的耕读氛围。

(五)链接 “乡村振兴”:让耕读文化走出校园

  • 成果反哺:组织学生将校园种植的蔬菜、杂粮捐赠给乡村留守儿童或养老院,开展 “爱心农耕” 活动;

  • 实践赋能: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与乡村志愿服务(如协助农户采摘、宣传现代农业知识),将耕读实践与乡村发展结合,培养社会责任感。

三、耕读校园建设的保障机制:确保可持续推进

  1. 师资保障:定期组织教师参加 “耕读教育专题培训”(如农业知识、劳动教育方法),组建 “耕读教育教研组”,开发校本教材;

  1. 经费保障:申请专项教育经费,用于实践基地建设、农具采购、校外研学、导师聘请等;

  1. 安全保障:制定《校园耕读实践安全规范》,对劳动工具使用、户外实践等环节进行安全培训,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;

  1. 家校协同:通过家长会、公众号等渠道宣传耕读文化价值,争取家长支持,避免出现 “怕孩子吃苦、反对劳动实践” 的情况。

结语

打造耕读校园,不是简单复刻传统 “耕读模式”,而是通过 “劳动 + 文化” 的融合,让学生在 “亲手耕耘” 中懂得珍惜,在 “品读经典” 中传承智慧。这不仅能补齐当代教育中 “劳动教育” 的短板,更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生根发芽,为培养 “德智体美劳”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。


阅读:6次
微信咨询

微信咨询

招生咨询

招生咨询

电话

微信

报名

顶部

左侧浮动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