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富的教育课程+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 感恩教育 行为矫正 特长培养 励志教育 德行教育
1孩子入学,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,发掘问题根源,定制教学方案!
2半封闭式军事化教育,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!
3专业同步文化辅导,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,文化课程同步补习!
4生活体验式教育,让学员亲身参加田间劳作,方知父母生活艰辛!
5感恩辅好孩教育,让孩子学会感恩,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生活,回报父母!
接纳青春期正常心理: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生理与心理发育的自然表现,并非 “错误” 或 “羞耻”,先在内心放下 “早恋 = 学坏” 的偏见,避免用 “早恋”“不懂事” 等负面词汇定义孩子的感情,防止孩子因被否定而封闭沟通渠道。
给自己 “冷静缓冲期”:若刚发现时情绪激动,可先深呼吸、转移注意力(如整理家务),待情绪平稳后再与孩子沟通,避免因冲动说出 “不准来往”“再这样就打断你的腿” 等极端话语,引发孩子逆反心理。
选对沟通场景与语气:避开饭桌上的 “集体审判” 或孩子情绪低落时,可在睡前聊天、散步等轻松氛围中,用温和语气开启话题,比如:“妈妈发现你最近经常和 XX 聊天,是不是觉得他身上有很吸引你的地方呀?愿意和妈妈说说吗?”
多听少说,不急于反驳:认真倾听孩子描述对对方的好感(如 “他会帮我讲数学题”“他很照顾同学”),即使不认同也先不打断,偶尔用 “原来是这样”“你当时一定很开心吧” 回应,让孩子感受到 “妈妈在理解我”,而非 “妈妈在教育我”。
主动分享自身经历(可选):适当提及自己青春期的好感经历(如 “妈妈高中时也觉得班里某个男生打球特别帅”),拉近与孩子的距离,让孩子明白 “妈妈懂我的感受”,减少对抗心理。
关于 “喜欢的本质”:“你觉得喜欢他,是因为他的哪些特质呀?这些特质对你未来交朋友、选伙伴有什么启发吗?”(引导孩子关注内在品质,而非单纯外貌或新鲜感)
关于 “现阶段的平衡”:“最近你花在聊天上的时间多了,作业偶尔会拖延,咱们一起想想,怎么既能保留这份好感,又不影响学习和休息呢?”(不否定感情,而是聚焦 “平衡”,让孩子意识到责任)
关于 “自我保护”:“如果他约你单独去偏僻的地方,或者提出让你不舒服的要求,你会怎么应对呀?妈妈希望你知道,真正的喜欢会尊重你的意愿,不会让你为难。”(悄悄植入边界感与自我保护意识)
填补情感空缺:若孩子因家庭陪伴少而寻求外界情感寄托,妈妈可增加专属互动时间(如每周一次 “母女约会”,去逛书店、吃甜品),让孩子感受到 “家里有人懂我、爱我”,减少对早恋的依赖。
引导拓展社交圈: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团、兴趣班(如绘画、舞蹈),认识更多同龄朋友,让孩子明白 “异性好感只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,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事”,避免陷入单一的情感依赖。
不搞 “跟踪式监督”:不偷看孩子手机、日记,不私下联系对方家长或老师(除非孩子主动求助),尊重孩子的隐私。若担心孩子安全,可约定 “外出告知去向、保持手机畅通” 等规则,用信任换孩子的坦诚。
若孩子因早恋出现成绩大幅下滑、情绪抑郁:先不谈 “分手”,而是聚焦 “情绪问题”,比如:“妈妈看到你最近不开心,是不是遇到什么难题了?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,不管怎样妈妈都支持你。” 待孩子情绪平复后,再一起分析 “感情对当下生活的影响”。
若对方行为不当(如欺负、诱导孩子):坚定站在孩子身边,明确告诉孩子 “这种行为不对,妈妈会保护你”,同时温和地帮孩子分析 “真正的喜欢不会伤害你”,引导孩子主动远离,而非强行拆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