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贵州君航素质教育学校,专注青少年成长教育!
贵州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贵州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

丰富的教育课程+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 感恩教育 行为矫正 特长培养 励志教育 德行教育

  • 1孩子入学,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,发掘问题根源,定制教学方案!

  • 2半封闭式军事化教育,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!

  • 3专业同步文化辅导,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,文化课程同步补习!

  • 4生活体验式教育,让学员亲身参加田间劳作,方知父母生活艰辛!

  • 5感恩辅好孩教育,让孩子学会感恩,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生活,回报父母!

如何与孩子沟通,让他们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?
来源:   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04
与孩子沟通“让他们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”,核心不是“说服孩子接受道理”,而是“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‘关心’,而非‘控制’”。很多时候,家长的“为你好”之所以被孩子抵触,是因为沟通中充满了“说教、指责、对比...

与孩子沟通“让他们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”,核心不是“说服孩子接受道理”,而是“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‘关心’,而非‘控制’”。很多时候,家长的“为你好”之所以被孩子抵触,是因为沟通中充满了“说教、指责、对比”,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视角。真正有效的沟通,需要从“家长视角”转向“孩子视角”,先“共情”再“引导”,先“倾听”再“表达”。以下是具体可操作的方法: 一、沟通前提:先“共情”,再“讲道理”——消除孩子的“对抗心理” 孩子对“家长的用心”产生抵触,往往是因为觉得“家长不理解我,只知道管我”。所以沟通的第一步,不是急着说“我是为你好”,而是先“接住孩子的感受”,让他觉得“你懂我”——只有先被理解,孩子才会愿意听你说。 示例:孩子因玩游戏超时被批评,情绪激动时 - **错误沟通(只讲道理,无共情)**:    “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!玩游戏超时对眼睛不好,还耽误写作业,你怎么就是不听?我这不是为你好吗?你怎么这么不懂事!”    (孩子听到的是“指责”,会觉得“你只在乎作业和眼睛,不在乎我想玩的心情”,反而更抵触。) - **正确沟通(先共情,再表达)**:    “妈妈知道你刚才玩的游戏正到关键关卡,突然让你停,肯定特别不爽,换作是我,我也会有点生气(共情感受)。但咱们之前约定好周末只玩1小时,现在已经超了40分钟,再玩下去,你晚上的作业要写到很晚,明天早上又起不来,妈妈担心你上课没精神会累(表达具体的担心,而非指责)。妈妈不是不让你玩,是怕你累着,也怕耽误你的事(点明“用心”的本质是“担心”,而非“不让玩”)。”    (先认可孩子的情绪,孩子会觉得“妈妈懂我”,之后再讲担心,他才更容易听进去,理解你不是“故意找茬”。) #### 关键原则: - 不说“你怎么这么不听话”,而是说“我知道你现在……(描述孩子的感受,如“想再玩一会儿”“觉得委屈”)”;   - 不说“我都是为你好”,而是说“我担心你……(具体的担心,如“累着”“耽误作业”“眼睛不舒服”)”。   (“感受”和“具体担心”比抽象的“为你好”更有说服力,孩子能直接感知到你的关心,而非压力。) 二、沟通核心:用“倾听”代替“说教”——让孩子主动说出“你的用心” 很多家长习惯“单向输出”:自己讲一堆道理,孩子被动听,甚至没机会说话。但真正的理解,是“双向的”——你先听孩子说他的想法,他才会愿意听你说你的用心。 #### 具体步骤: 1. **主动“抛问题”,让孩子表达**:     不要直接批评,而是用“开放式问题”引导孩子说出口,比如:     - “你最近好像总在放学回家后先玩半小时游戏,是学校里有什么事让你觉得累,想通过游戏放松一下吗?”     - “刚才妈妈不让你玩游戏,你有点生气,能跟妈妈说说你当时的想法吗?”     (孩子愿意说,说明他觉得你“愿意了解他”,而不是“只想管他”,沟通的氛围会更轻松。) 2. **不打断、不否定,认真“听”**:     孩子说话时,哪怕你不认同他的想法(比如“我就是想多玩一会儿,作业晚点写没事”),也先别打断,等他说完,再回应。比如:     孩子说“作业晚点写没事,我熬夜能写完”,你可以说:“哦,原来你觉得熬夜能补作业,所以想先玩(先认可他的想法,不是否定)。但妈妈之前看到你熬夜写作业后,第二天上课打哈欠,老师还找我问你是不是没休息好(讲具体的观察),我担心你长期这样,身体会吃不消,学习效率也会变低(再表达担心)。”     (否定孩子的想法会让他立刻闭嘴,而“先认可,再补充”能让他知道你在“认真听他说”,而非“直接否定他”,进而愿意考虑你的担心。) 3. **适时“链接”孩子的需求和你的用心**:     比如孩子说“我觉得玩游戏比写作业有意思”,你可以说:“妈妈能理解,游戏里过关、赢了会有奖励,确实比写作业有意思(共情)。但妈妈让你先写作业,不是想让你‘受苦’,是希望你早点写完,能有更多时间安心玩——如果作业留到晚上,你玩的时候总想着‘还有作业没写’,也玩不踏实,对吧?而且你要是能先完成作业,妈妈还能陪你多玩10分钟,这样不是更好吗(把“用心”和孩子的“需求”结合:你不是不让他玩,是想让他“玩得更踏实”)?”     (让孩子知道,你的“要求”最终是为了满足他的“需求”,他会更理解你的用心不是“控制”,而是“帮他实现更舒服的状态”。) ### 三、沟通细节:避开3个“雷区”——别让“用心”变成“伤害” 很多时候,家长的“良苦用心”之所以不被理解,是因为沟通中不小心踩了“雷区”,让孩子把“关心”当成了“指责”或“否定”。 #### 1. 不“翻旧账”:只说“当下的事”,不提“过去的错” - 错误:“你上次就玩游戏超时,这次又这样!说了多少次都不改,我看你根本没把我的话放心里!”    (翻旧账会让孩子觉得“你永远记得我的错,根本看不到我的好”,反而破罐子破摔,更不理解你的用心。) - 正确:“这次咱们约定的1小时到了,该关游戏了哦。如果下次想多玩,提前跟妈妈说,咱们看看能不能调整时间,别像这次一样超时,好吗?”    (只聚焦当下的事,不否定孩子的整体,孩子会觉得“妈妈是在解决这次的问题,不是在批评我这个人”,更愿意配合。) #### 2. 不“对比”:不说“别人怎样”,只说“你的情况” - 错误:“你看隔壁小宇,每天回家先写作业,从不玩游戏,成绩还那么好,你怎么就做不到?我这不是为你好吗?”    (对比会让孩子觉得“你更喜欢别人,不喜欢我”,甚至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,根本听不进“为你好”的话。) - 正确:“妈妈知道你也想把作业做好,只是有时候想先玩一会儿(认可孩子的意愿)。咱们可以试试像小宇那样,先写作业——你昨天先写了作业,之后玩游戏的时候是不是没那么担心作业没写完?其实你也能做到,对吧(用孩子自己的经历鼓励,而非对比别人)?”    (聚焦孩子自己的进步,而非和别人对比,孩子会觉得“妈妈相信我”,更愿意理解你的引导。) #### 3. 不“贴标签”:不说“你就是……”,只说“你这次……” - 错误:“你就是懒!就是不爱学习!只知道玩游戏,我说什么你都不听,我看你以后怎么办!”    (贴标签会让孩子“自我否定”,觉得“我就是这样的人,改不了”,反而放弃努力,更抵触你的用心。) - 正确:“你这次回家先玩了游戏,没写作业,妈妈担心你晚上会熬夜(只说具体行为,不贴标签)。咱们下次试试回家先写30分钟作业,再玩15分钟游戏,这样既不累,也能玩到,好不好?”    (针对“行为”提建议,不否定“人格”,孩子会觉得“妈妈是在帮我调整行为,不是在否定我”,更愿意接受。) ### 四、沟通时机:选“对的时间”,比说“对的话”更重要 再对的话,如果选在“孩子情绪激动、家长也没耐心”的时候说,也会变成争吵。以下是更适合沟通的时机: - **避开“情绪峰值”**:不在孩子刚玩完游戏、刚被批评、或正和同学吵架时沟通;也不在自己疲惫、焦虑(比如刚加班完、家里有急事)时沟通——此时双方都容易情绪化,说不到一起。 - **选择“轻松时刻”**:比如晚饭后一起散步时、睡前躺在床上聊天时、周末一起做家务时——这些场景没有“对抗感”,孩子更愿意敞开心扉,家长也更容易保持平和的心态,沟通效果会更好。 ### 最后提醒:理解是“双向的”,给孩子“试错的空间” 家长不用追求“一次沟通就让孩子完全理解”——孩子的认知和成熟度还在成长,可能需要多次、耐心的沟通,甚至需要他自己经历一次“后果”(比如偶尔熬夜写作业,第二天真的没精神),才会真正理解你的担心。 比起“让孩子立刻懂”,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每次沟通中感受到:“妈妈/爸爸不是在管我,是在关心我;他们愿意听我说话,也愿意帮我想办法。” 当孩子长期感受到这份“被理解的关心”,即使偶尔有分歧,他也会知道你的“用心”是出于爱,而非控制——这才是“理解”的本质。

阅读:6次
 标签: 六盘水戒网瘾学校  
微信咨询

微信咨询

招生咨询

招生咨询

电话

微信

报名

顶部

左侧浮动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