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贵州君航素质教育学校,专注青少年成长教育!
贵州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贵州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

丰富的教育课程+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 感恩教育 行为矫正 特长培养 励志教育 德行教育

  • 1孩子入学,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,发掘问题根源,定制教学方案!

  • 2半封闭式军事化教育,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!

  • 3专业同步文化辅导,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,文化课程同步补习!

  • 4生活体验式教育,让学员亲身参加田间劳作,方知父母生活艰辛!

  • 5感恩辅好孩教育,让孩子学会感恩,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生活,回报父母!

孩子出现网瘾反复时家长该怎么做?
来源:   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04
孩子网瘾出现反复是干预过程中**非常常见的现象**,并非“前功尽弃”,家长此时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后续能否重新回到健康轨道。核心原则是:**先稳住情绪,再找到根源,最后用“支持”代替“对抗”**,具体可按以下步...

孩子网瘾出现反复是干预过程中**非常常见的现象**,并非“前功尽弃”,家长此时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后续能否重新回到健康轨道。核心原则是:**先稳住情绪,再找到根源,最后用“支持”代替“对抗”**,具体可按以下步骤操作: ### 第一步:先接纳“反复”,稳住自己的情绪——避免“情绪化指责”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再次沉迷(比如偷偷玩手机、超时打游戏),会瞬间陷入“挫败感”,忍不住指责:“之前白说了?你怎么又这样!”“说了多少次别玩,你就是不听!”   这种指责会让孩子感到“家长只看到我的错,根本不理解我”,反而触发抵触心理(比如藏手机、撒谎),甚至故意对抗。   正确做法是:   - 先深呼吸,告诉自己“反复是正常的”——网瘾本质是孩子对“现实需求缺失”的补偿(比如缺陪伴、缺成就感、缺乐趣),需求没完全满足时,就可能回到熟悉的“网络安慰”中,这不是孩子“故意不听话”。   - 暂时离开现场(比如去阳台待2分钟),等情绪平复后再和孩子沟通,避免带着“怒气”说话。 ### 第二步:用“共情式沟通”找根源——别问“你为什么又玩”,要问“你最近是不是有难处” 反复不是突然发生的,背后一定有“触发点”,比如:   - 现实中没乐趣:比如之前培养的兴趣(画画、打球)没人陪,觉得无聊,又想起玩游戏;   - 压力没出口:比如考试没考好、和同学闹矛盾,想通过游戏解压;   - 规则执行有漏洞:比如之前约定“每天30分钟”,但某天家长忙忘了监督,孩子超时后发现“没后果”,就逐渐放松;   - 家长自己没做到:比如要求孩子少玩,自己却整天刷手机,孩子觉得“不公平”。   此时不要直接质问,而是用“关心”代替“审问”,比如:   - “妈妈看到你最近晚上又玩游戏到挺晚,是不是最近学习太累了,想放松一下?”(先共情,再引导表达)   - “你之前说打球很开心,这两周好像没怎么去,是觉得没人陪,还是最近有其他事呀?”(关联现实需求,找“网络替代物”的缺失)   - 沟通时少用“你”开头(容易让人防御),多用“我”开头(表达感受),比如不说“你又违约了”,而说“我有点担心,之前约定好的时间没遵守,是不是咱们的规则需要调整一下?”   通过沟通找到“触发点”,才能针对性解决,而不是单纯“禁止上网”。 ### 第三步:灵活调整规则,强化“边界感”——不搞“一刀切”,但要有“明确后果” 如果反复是因为“规则太死板”或“执行不到位”,可以和孩子一起重新约定,但要注意“规则有弹性,边界不模糊”:   - 比如之前约定“每天只能玩30分钟”,但孩子最近考试后想放松,可协商“周末可以增加15分钟,但前提是完成作业+每天运动20分钟”(用“现实任务”换“网络时间”,而非直接禁止);   - 明确“违约的自然后果”,但不是“惩罚”:比如约定“超时10分钟,第二天就减少10分钟”“偷偷玩的话,当天就不能玩了”,并且家长要“温和且坚定”地执行——不打骂,也不妥协(比如孩子哭闹就心软“再玩5分钟”)。   关键是让孩子知道:“规则不是用来限制我,而是帮我管好时间”,同时感受到“家长说到做到,不会随意变卦”,反而会更配合。 ### 第四步:立刻“补位现实需求”——用“有趣的现实”代替“网络的吸引力” 孩子回到网络,本质是“现实里的快乐不够多”。此时要赶紧“补位”,让孩子觉得“现实比网络有意思”:   - 缺陪伴:如果之前忙没陪孩子,就立刻安排“高质量互动”——比如晚上一起看1集纪录片、周末去公园骑车、一起做一顿他爱吃的菜(互动时家长放下手机,全神贯注陪他);   - 缺成就感:如果孩子因为学习差没信心,就从“小事”帮他找成就感——比如他擅长打游戏,就说“你玩游戏时特别专注,要不咱们试试用这种专注劲拼个乐高?”“你上次帮妈妈修好了手机设置,太厉害了,要不要试试学个小手工?”;   - 缺乐趣:如果之前的兴趣断了,就重新捡起来——比如孩子喜欢画画,就买新的画具,陪他一起画;喜欢打球,就约上他的朋友(或家长陪)一起去打,让他感受到“和人互动的快乐,比独自玩游戏更有意思”。   ### 第五步:警惕“极端干预”,必要时找专业帮助——别用“断网、没收设备”激化矛盾 有些家长着急时会用“极端方法”:比如直接拔网线、没收手机、甚至砸设备。但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觉得“家长不尊重我”,反而会:   - 偷偷攒钱买二手手机,更难监管;   - 对家长彻底关闭心门,以后有问题再也不沟通;   - 把“上网”变成“对抗家长的武器”——你越不让我玩,我越要玩。  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说明家庭干预已经不够,需要寻求专业帮助:   - 孩子反复后情绪失控:比如一说“少玩”就发脾气、摔东西,甚至威胁“不让玩就不吃饭/不上学”;   - 已经影响基本生活:比如熬夜玩游戏到凌晨,白天上课睡觉,拒绝和家人交流,甚至不愿意出门;   - 家长尝试多次沟通、调整规则,都没有效果,自己也陷入焦虑、崩溃。   可以联系学校的心理老师,或正规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(比如当地妇幼保健院的心理科、专业心理工作室),让专业人士通过“家庭治疗”“个体咨询”,帮孩子找到深层需求,也帮家长调整应对方式。 ### 最后:记住“维持是长期事”——别指望“一次戒断”,要接受“小步前进” 网瘾的调整不是“从0到100”的瞬间改变,而是“进步-反复-再进步”的循环。家长要学会看到“小进步”:比如孩子这次反复只持续了3天,比上次的1周短;比如孩子主动说“今天玩20分钟就够了”——这些都是好信号,要及时肯定:“你今天自己控制了时间,特别棒,妈妈看到你在努力!”   孩子需要的不是“家长监督我不玩”,而是“家长帮我找到比网络更有意义的事”。只要家长保持耐心,持续给孩子“现实中的支持”,孩子就会逐渐从“依赖网络”转向“享受现实”,反复的频率也会越来越低。 为了更好地帮孩子调整,我还想了解:孩子这次反复时,主要是玩什么类型的内容(比如游戏、短视频、社交软件)?最近家里或学校有没有发生什么让他情绪波动的事呀?

阅读:3次
 标签: 遵义戒网瘾学校  
微信咨询

微信咨询

招生咨询

招生咨询

电话

微信

报名

顶部

左侧浮动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