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富的教育课程+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 感恩教育 行为矫正 特长培养 励志教育 德行教育
1孩子入学,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,发掘问题根源,定制教学方案!
2半封闭式军事化教育,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,使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能力!
3专业同步文化辅导,在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同时,文化课程同步补习!
4生活体验式教育,让学员亲身参加田间劳作,方知父母生活艰辛!
5感恩辅好孩教育,让孩子学会感恩,用感恩之心去回报生活,回报父母!
设计 “专属家庭任务”,让孩子感受 “付出与被需要”
具体做法:根据孩子年龄分配固定任务,如初中生负责 “每周三晚洗碗 + 整理餐桌”,高中生负责 “每月一次家庭采购(列清单、算预算、付款)”。不强迫、不催促,而是提前约定 “任务没完成会有什么影响”(如碗没洗,第二天家人没干净碗用;采购漏买必需品,需要再跑一趟)。
引导话术:当孩子完成任务时,不说 “你终于做了”,而是说 “今天你洗了碗,妈妈不用加班后再熬夜收拾,轻松了很多,谢谢你”(传递 “你的付出能帮到家人”);若没完成,不说 “你真懒”,而是说 “今天没洗碗,早上大家只能用昨天的碗,有点不方便,咱们一起想想怎么避免下次出现这种情况”(引导承担后果,而非指责)。
价值观渗透:让孩子在 “具体做事” 中明白 “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,需要为家庭付出”,同时通过家人的正向反馈,感知 “尊重他人付出” 的重要性。
体验 “家庭决策”,理解 “平等与包容”
具体做法:涉及家庭的小事(如周末聚餐地点、买什么款式的沙发),让孩子参与投票;遇到分歧(如孩子想出去吃,家长想在家做),不直接否定孩子,而是说 “你想出去吃,是觉得外面的菜更合口味对吗?妈妈想在家做,是因为家里的食材更健康,咱们可以折中一下 —— 这周出去吃,下周在家做,你觉得怎么样?”
价值观渗透:让孩子在 “决策过程” 中学会 “倾听他人需求、寻找双赢方案”,理解 “家庭不是某个人的‘一言堂’,平等沟通才能让大家都开心”。
参与 “轻量级公益活动”,体验 “帮助他人的快乐”
推荐体验:带孩子一起参加 “社区旧物捐赠”(整理自己的旧玩具、书籍,亲手交给需要的孩子)、“公园捡垃圾”(自带垃圾袋,清理游玩区域的垃圾)、“看望社区独居老人”(陪老人聊天、帮老人擦桌子)。
关键引导:活动后不空洞说教,而是问孩子 “刚才给小朋友递玩具时,你看到他笑了吗?你当时心里是什么感觉?”“咱们把垃圾捡干净后,公园是不是变漂亮了?如果每个人都不乱扔垃圾,环境会更好对吗?”—— 让孩子通过 “自己的感受” 和 “直观的变化”,理解 “善良能给别人带来温暖,也能让自己开心”。
注意事项:选择孩子能 “直接参与、看到反馈” 的活动,避免 “形式化公益”(如只拍照不做事),否则会让孩子觉得 “公益是假的”,反而抵触。
在 “规则场景” 中体验 “秩序与公平”
具体场景:带孩子去游乐园排队、超市结账时,若遇到有人插队,不激烈指责,而是轻声跟孩子说 “你看,大家都在排队,插队会让后面的人等更久,这样不公平对吗?如果是咱们被插队,肯定也会不开心”;若孩子自己想插队,不批评,而是说 “如果咱们现在插队,前面的叔叔阿姨可能会生气,咱们再等几分钟,很快就到了”。
价值观渗透:让孩子在 “真实场景” 中理解 “规则不是为了限制自己,而是为了让大家都能公平享受资源”,同时学会 “换位思考,尊重他人的等待”。
面对 “孩子犯错”,不包庇,陪他 “主动承担”
案例参考:孩子在小区玩球时,不小心打碎了邻居的玻璃。不替孩子道歉、赔偿,而是陪孩子一起去邻居家,引导他说 “阿姨,对不起,我刚才玩球不小心把您家玻璃打碎了,我会用我的零花钱赔偿您”;若零花钱不够,可约定 “用接下来 3 周的家务劳动抵消部分赔偿”。
关键引导:事后跟孩子说 “虽然赔偿会让你少买一个玩具,但邻居阿姨没有怪你,还夸你勇敢认错,对不对?其实大家都更喜欢敢承担的人,就算犯了错,只要愿意改,还是会被喜欢的”。
价值观渗透:让孩子在 “承担错误” 的过程中明白 “撒谎会让问题更复杂,而主动认错、承担责任,反而能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”。
在 “利益选择” 中体验 “诚信与底线”
具体设计:给孩子 10 元钱,让他去楼下便利店买一瓶 5 元的饮料,故意让店员多找 10 元(提前和店员沟通好)。观察孩子的选择:若孩子主动退还,及时肯定 “你把多找的钱还回去,做得特别好,这说明你是一个诚实的人,妈妈为你骄傲”;若孩子没退还,不指责,而是说 “妈妈刚才看到店员多找了你 10 元,如果你是店员,发现钱少了,会不会着急?咱们现在一起把钱还回去,好不好?”
价值观渗透:让孩子在 “真实的利益诱惑” 中学会 “坚守诚信底线”,理解 “诚实不是‘傻’,而是让自己内心踏实、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”。
围绕兴趣 “设置小挑战”,体验 “坚持的意义”
案例参考:若孩子喜欢画画,和他约定 “每周画一幅主题画,坚持 1 个月,最后把画整理成小画册”;过程中孩子若想放弃(如 “今天不想画了”),不强迫,而是说 “妈妈知道你今天有点累,咱们可以先画 10 分钟,要是还是不想画,就明天再补,但是咱们说好的‘坚持 1 个月’,尽量不轻易放弃,好不好?”—— 当孩子完成挑战,一起翻看画册时,说 “你看,这是你坚持 1 个月的成果,每幅画都比之前有进步,要是中途放弃,就看不到这么棒的画册了”。
价值观渗透:让孩子在 “兴趣挑战” 中感受 “坚持能带来成就感”,理解 “不管是画画还是学习,只有不轻易放弃,才能看到进步”。
接触 “兴趣领域的差异”,学会 “尊重不同”
具体做法:若孩子喜欢某款游戏,带他了解 “不同玩家的玩法”(如有的玩家喜欢 “闯关”,有的喜欢 “搭建”),聊 “虽然大家玩法不一样,但都能在游戏里找到快乐,对吗?就像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同,咱们不能说‘别人的喜欢是错的’,尊重差异才能和大家好好相处”;若孩子因 “别人不喜欢自己的兴趣” 而生气,说 “你喜欢的东西,别人不一定喜欢,这很正常,就像你也有不喜欢的东西一样,咱们不用强迫别人喜欢,只要自己喜欢就好”。
价值观渗透:让孩子在 “兴趣场景” 中学会 “尊重他人的不同选择”,理解 “世界上没有‘唯一正确’的喜好,包容差异才能让关系更和谐”。
不 “预设结果”,允许孩子 “试错”:比如孩子参与公益时可能 “不好意思主动帮忙”,采购时可能 “漏买东西”,这些都是正常的 —— 试错的过程比 “完美完成” 更重要,能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价值观的意义。
不 “事后说教”,而是 “过程中引导”:体验时多问 “你现在感觉怎么样”“你觉得这样做会有什么影响”,让孩子自己思考;体验后少讲 “大道理”,多结合孩子的感受和观察总结,让价值观 “自然落地”。
家长 “全程参与”,而非 “旁观指挥”:比如孩子洗碗时,家长可以在旁边擦桌子;孩子参加公益时,家长一起捡垃圾 —— 家长的陪伴和参与,会让孩子觉得 “这不是‘任务’,而是和家长一起做的有意义的事”,从而更投入。